民间志怪故事三则:余某、吴生、韦氏女配刘谦事
常熟有个叫余某的人,在直隶担任县官,为人卑劣贪婪。一次与同僚参拜孔庙,刚鞠躬行礼时,发现几步外有一枚钱,急忙捡起来塞进耳朵里。后来他被调任教育职务,曾因和商贩争夺几文钱,挥拳打架导致额头受伤。
常熟有个叫余某的人,在直隶担任县官,为人卑劣贪婪。一次与同僚参拜孔庙,刚鞠躬行礼时,发现几步外有一枚钱,急忙捡起来塞进耳朵里。后来他被调任教育职务,曾因和商贩争夺几文钱,挥拳打架导致额头受伤。
周史卿是建州浦城人,宋哲宗元祐初年(约1086年)赴京参加省试,途中遇见一位道士点化,当即放弃科举,携妻子隐居由果山炼丹。因道术高超,声名远播,途经此地的士大夫纷纷前去拜访。
某日,他偶然得到一本古代兵书,伏案苦读一年后,自称已经学成,可统领十万大军。恰好有土匪强盗作祟,他便自己操练乡兵与匪盗对抗,结果全队溃败覆灭,自己也差一点被对方俘虏。后来,他又得到一本古代的水利书籍,同样攻读了一年,自称可将千里荒田改造为沃土,随后绘制水利图纸
唐高宗计划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,但连日阴雨不断,皇帝心生疑虑,便派使者询问华山道士李播(注:李播是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的父亲),请他向玉京天帝请示。李播回复说需先咨询泰山府君,于是施法召请。许久后,泰山府君现身,恭敬地向李播行礼。李播问道:“唐皇帝想封禅,是否可行
四川酆都县,相传是人间与鬼界相交的地方。县中有一口井,百姓每年都会焚烧大量纸钱和布制银锭投入井中,作为给阴间的供奉。每次仪式大概花费三千两银子,这习俗被称为“纳阴司钱粮”。只要稍有怠慢,此地必会流行瘟疫。
某夜,他忽听院中玉佩叮咚,隔窗见一女子踏月而来——正是庙中侍女。姚某狂喜,开门迎入欲行不轨。女子冷声道:"这般粗鲁,我即刻离去。"书生赶忙松手。女子转而含笑坐其膝上,眼波流转,衣袂生香,姚某顿时神魂颠倒。
“玉红册”是阴间记录善行的簿册。不需要多么奇特的行为,但凡有一点善行值得记载,就会将名字写在卷首,每逢初一、十五上报天庭,如同人间官员的月度汇报。其中最为重视的两件事是:**拒绝美色诱惑**和**怜悯救助穷人**。如何证明这一点?可从杜诗臣所述的宝山朱鉴和一案
辛丑科进士汤聘病危弥留之际,忽觉一股热气自下身升腾——所过之处肢体渐失知觉。至心脏时,生平记忆如潮涌现:幼时掏鸟窝致死等善恶往事轮番翻搅,善则心安,恶如沸油煎心。待记忆燃尽,热气贯脑离体,魂魄飘出。
河南开封有位炼丹术士的妻子,怀孕时肚子异常大,胎动似双胞胎。术士对妻子说:“若生两个男孩,就叫虎四儿、虎五儿。”某日他准备出门,见天色似要下雨,问妻子:“该穿晴天的鞋,还是带雨具?”妻子未及回答,腹中突然清晰答道:“无雨。”术士大惊:“你是谁?”答:“虎四儿。
某县李某夜烹羊肉,香气四溢。一白须老翁推门而入,笑称:“肉香诱人,能否讨一块尝尝?”李某热情招待,二人对饮。老翁自称暂居邻寺,慕名而来,酒量惊人,连饮十杯不醉,李某却醉倒。醒后发现老翁已离去,留下一颗五彩小石。李某将石放入瓷杯,杯竟化为金杯!急忙出门寻老翁,却
山东郭某在榆关经商,某夜归家稍晚,临近村庄时天色骤暗。暴雨将临未至,但见林间狂风呼啸(“林啸风箫”),乌云吞月(“云埋月镜”),四周阴森可怖。忽见田埂上卧着四头巨牛,毛色青黄相间,颌下垂着尺余长的胡须(“鬖鬖如山羊”),郭某误以为是谁家走失的牲口,还嘀咕牧人和
湖州秀才沈偕的父亲晚年自号"东老",生性豪爽好客,常酿美酒、备佳肴款待访客,无论贫富皆热情接待,宾客尽兴而归。他酷爱藏书,经史百家无不收藏,深受乡邻敬重。西邻虽家财万贯却吝啬刻薄,与东老形成鲜明对比。
山东潍县李员外有闲置宅院,某日一老翁愿以年租金五十两租住,预付全款后称"十日后吉时入住"。到期未见人影,李员外查看时却发现宅门紧闭,院内炊烟人声俨然。老翁热情迎客,回赠李家的礼物竟比馈赠的更丰厚。
唐代御史大夫的族侄刘鸿渐,因战乱南迁后受僧人指点,每日诵读《金刚经》。上元年间客居寿春时,忽被两名阴差以“太尉之令”强行拘拿。刘鸿渐挣扎无果,被套上麻衫(阴差讥为“醋大衫”),押至一座森严府城。
”——刚刷到三国段子,第一反应是:原来古人也有‘摸鱼式执法’。
丹溪人黄初平十五岁时被家中派去牧羊,偶遇一位道士赏识他品性淳朴,便带他到金华山石室中修行,一去四十余年未归家。其兄黄初起多年寻访未果,后在市集遇见一位道士,询问弟弟下落。道士告知:"金华山中确有个牧羊少年叫黄初平。"初起随道士入山,终与弟弟重逢。
歌女陈嘉庆独居后市街东侧。某夜梦中,见一黑衣白裙的高瘦男子立于床前,声称:“元司法邀你赴约,不可推辞。”嘉庆想呼救却发不出声,强自镇定道:“午夜无轿夫,且我不认识元司法。你穿墙而入,定是鬼怪!”对方笑道:“轿子已在门外。夜深不必梳妆,睡容更美。”说罢挥扇,嘉庆
我曾寄居在城东赵家,主人热衷扶乩(一种占卜术)。某日雨后,与友人焚香请仙,沙盘上自称“青灵子”的仙人降临,言谈不俗。谈及日食时,仙人道:“西人(西方学者)阐明日食是日月地三者位置使然,但古人早知其理,只是借天象警示君主德行——若君主不敬天,何谈敬畏其他?”
唐朝宰相陆扆考中进士时,正值僖宗皇帝逃难至梁州、洋州,他随驾至行宫。当时奔波劳顿,又逢六月酷暑放榜,同僚戏称他"造榜天"(讥讽不合时宜的功名)。但陆扆文才德行出众,与陆希声、陆威并称朝中"三陆"。